电视剧的故事一般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以事件带动情节,故事里随着时间的推进,层出不穷的事件相继出现,而故事里的角色则处于静态之中,接二连三地应付出现的事件;另一种是故事没有明显的脉络,由故事里各色人物的互动产生矛盾,从而以人物带动情节。《白塔》的故事介于二者之间,不断出现的患者像是石头,激起表面上平静的各个人物之间暗潮汹涌的水波。因此解读《白塔》中的各个人物以及之间的关系便成为解读此片的关键,因此下文分别从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设置来探寻《白塔》中的主旨。
一,财前五郎&里见修二
将这两个人一起说,是因为个人认为这两个人虽然分化为两个角色,但事实上这两人是表现的同一个人相互矛盾的自我。从表面上看这两个人物之间的矛盾贯穿全剧,但纵观下来这两人其实并不站在对立的面上,两人所代表的两种价值观就如同片中两人的关系一样,既是对手又是朋友,归根结底并非一方一定要消灭另一方。
财前和里见之间的矛盾究竟是什么?片中其实一直在强调,即效率与人道。财前所代表的是“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拯救更多的人”,里见代表的则是“对于每个病人应该竭尽全力拯救”,两人用实际行动在片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最后的结果,显然谁也没战胜谁,作者是让里见赢了官司,但是死到临头财前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可见在这场辩论赛中到最后谁也没说服谁,因为这个关于“有限资源如何配置”的悖论或许永远都没有答案,只有在“物质条件极大的丰富”的前提下才能解决吧。
之所以说两人其实是一人,在于整部片子中明显可以感觉到作者通过控制变量将两人的矛盾仅仅局限在了上述矛盾一条上,在其它方面两人有着惊人的相似。
首先,两人的目标一致,都是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并没有违背医道的宗旨,而且两人都是各自领域的尖端人才,避免了以淡薄为借口的不求上进,和以兼济天下为借口的沽名钓誉。片中财前与金钱权利纠缠不清,很容易让人认为他是个追名逐利之徒,什么“救更多的人”只是他的借口。但是作者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临终前出现幻觉的自白,反复强调财前从没有忘记他的真实目标,也就是说金钱和权利是手段不是目的。也是将财前与鹈饲教授他们区别开来的重要指标。
其次,二人都有着极端的人格,两人对于自己坚持的事情都有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执着。里见为了他的原则可以不分敌友一律放地图炮,而财前更是到死都不认为自己有错。
第三,两人的价值观相互交融。其实财前的价值里也认同里见所说的“对每个病人尽力而为”,里见亦然。只是双方各自的主导价值观占了上风,两人的内心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斗争。所以两人之间的争论,其实是两人内心斗争的外化,这也证实了我说两人原是一人的结论。
鉴于此,虽然作者赋予了两人不同的生活背景、专业、家庭等等,但那些并没有成为两人之间的矛盾,仅仅只是作者的障眼法。里见的观点符合人类的普遍感情,可以说代表着人意识里的情感层面,而财前的观点则是与现实结合的产物,代表着人类意识的理智层面,二人的矛盾其实是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不过在我看来,两个人其实塑造得都不算成功。两人作为各自观点的代表,象征的痕迹太重。财前过于寻求表白自己,失之刻意。而里见的行为老实说完全不能撑起他所要代表的信仰。信仰之所以是信仰,在于其历经磨难仍不改变初衷,片子里见所经历的所谓“磨难”怎么看都只是吓唬人的纸老虎。比如他不屑争名夺利,结果照样拿“橘赏”;老婆带孩子走了,结果没几天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自己又回来了;最严重的情况是失业了,开始他还很乐观,稍微一有挫折,大河内教授就来介绍工作了,作者想表达的是人品好就有好报?反正在我看来里见的信念从头到尾没有收到过现实的极端挑战,因而他能够游刃有余地坚持己见更像是一种小孩的天真与任性,担不起他所应传达的主题。
二,
大凡大学教授多少是有些清高的,而
如果仅仅只是这种流于批判的讽刺,那么这个人物的存在便与鹈饲教授他们没有任何区别了,而
之前说过,
但事情远没有结束,就算东站在了患者一边,这也仅仅是通过惩罚财前来满足自己的道德感,而东自己并没有任何损失。
最后,作者还是个好人,尽
三,东佐枝子
有人说这个角色像花瓶一样没有作用,游离于情节之外,事实上这个角色代表的是观影者的我们。佐枝子并非整个故事的参与者,但又与其中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就像一个旁观者,一直观察着这个故事的发展。如果说整个《白塔》是出辩论赛,那佐枝子就是主持人,代表着人内心最单纯的价值判断。因此对于财前价值判断有着先抑后扬的变化。
四,柳原弘
柳原的角色与
放在柳原面前有两条路:不说出真相,什么都不用做,自己能够学业事业双赢还能美人在怀,能得到自己信任的财前教授的赏识,医务局的同事也对自己非常友善;说出真相,以上的全都没有了不说,整个医界也将无自己的立足之地,最最重要的是自己这样做未必就能帮助原告沉冤得雪。一条路简单,且结果明显,另一条路充满荆棘且前途不明,柳原还能犹豫不决本身就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一开始柳原的沉默合情合理,后来柳原的背叛也是理所当然。柳原的心中两种力量一直持续着拉锯战,之前现实之所以能压制住良知,只在于现实利益的24小时不间断诱惑以及对财前教授尚残存的一丝信任与幻想。而当这两者消失时,柳原的心理天平便在瞬间倒向了本能的良知。
五,被告母子
这一对角色存在让我再一次看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失语症。虽然片子的最后是得出了要让弱势群体有知情权的结论,但是我看到的真相是作为故事下半部分矛盾的首推者,在整个诉讼与说理过程中他们的存在感几乎为零。我看到的是一群有理想有思想的精英们,各自阐发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辩论得不亦乐乎。而这对母子,他们没有什么高深的哲学思想,没什么引以为傲的一技之长。表面上看他们赢了官司,但他们的心声不通过里见那样的精神领袖无法传达,他们的权益不通过关口那样的人权斗士无法保障。
这个故事也是,表面上看是替弱势群体言声,而事实上这种言声也不过是有发言权的人一厢情愿的施舍罢了。这世上没权没势或许会被人欺负死,要是再不会玩两下笔杆子,那真是让人欺负死了也哼不出一声来,被代表到死。
以上是我对《白塔》的些许感想,在一番客观的评说之后我想表达一下我对里见的怨念。即使作者对于财前的理想表现的充分的同情,但很明显还是站在里见的立场言声的。但是里见这人的逻辑很让人无语,诚然坚持原则坚持真相很伟大很值得敬佩,但拜托他有一点对别人的责任感好不好。把人坑惨了还嚷着“我不是害你,我是帮你”,没任何准备任何铺垫就“我觉得”,好像他觉得的东西就是这世界的公理了。老实说,同样的理论,
评论